在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剧的当下,独居老人的占比也在上升。这些老人独自居住,无人陪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日渐脱离社会,孤独、冷清成为生活的主色调。独居老人有着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些老人在生活中有哪些担忧?近日,有读者打来电话,希望本报能关注这一老年群体,以此引起社会的关注。
解放区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地处我市老城区,老年人口占比较高,高龄老人多。随着子女因工作、生活等原因的外迁,独居成为很多老人的生活常态。据不完全统计,该社区单独居住的老人有近10人,其中高龄独居老人占比高达三分之一。
今年80岁的李女士是居住在该社区的一名独居老人,她的三个孩子都在焦作生活,节假日会来家里团聚,平时电话也不断。“我的身体还可以,能照顾好自己,平时也没有感到特别孤独。”李女士说,最近两年,孩子们多次提出和她一起居住,但都被她拒绝了。她认为,孩子们忙于上班、上学,时间都特别紧张,住一起会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再说,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也和年轻人不同,住到一起也不太方便。不如趁着现在她生活还能自理,各自不打扰,双方都轻松。
记者在与李女士聊天中得知,她习惯居住在花园街社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这里的环境熟悉了,周围有老邻居的陪伴。“每天出门聊聊天、结伴买个菜,也不会感到孤独。”李女士说,她每天出门两次,上午和老姐妹一起买菜、打牌,下午相约一起到街心游园或者公园遛弯,生活并不乏味。
长期独居,对未来的生活有没有担忧?李女士说,人上了年纪难免会生病,最担心突然生病时身边没人,因没能及时就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我只能尽量保持好的作息习惯,按时服药,把自己照顾好,不给孩子增加负担。”李女士说。
为帮助辖区里的独居老人,花园街社区采取定期家访、上门慰问老人等方式,帮老人代买生活用品等,让独居老人更安心。去年,该社区为独居老人实施了“代理子女”服务项目,联合市益路同行志愿者协会为独居老人提供一对一帮扶。该社区党委书记毋曼玉表示,“代理子女”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得到了独居老人的好评。该社区将以“代理子女”项目为中心,关注独居老人的实际需求,让独居老人更有安全感。
“社区为我提供了志愿服务平台,让我有发挥余热的机会,生活也有了更多奔头。”家住山阳区定和街道龙源湖社区的王女士说。王女士今年88岁,是一名退休音乐教师,老伴因身体不适居住在医养中心,每周一次的“音乐课堂”,让独居生活的她有了很多乐趣。记者了解到,王女士的“音乐课堂”每周开课一次,免费为音乐爱好者讲授音乐知识。其实,对于高龄的她来说,上课也难免会劳累,但她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准时为大家上课。她说,每次走进课堂发挥余热,就会感觉自己还年轻,看到大家从课堂上有所收获,自己也信心满满。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她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她说,晚年独居并不可怕,只要身体条件还可以、有事可做,就不会感到日子的无聊和空虚。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独居老人克服孤独生活的“法宝”。近年来,我市一些社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为独居老人设立一些公益项目,内容涵盖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等,充实晚年生活。市四月天社工服务中心在解放区新华街道丰源社区开设了老年人心理服务诊室。该中心负责人张坤秋说,克服心理层面的孤独、焦虑情绪是独居老人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在帮助老年人克服生活困难的同时,更要帮助独居老人走出心理困境。
记者梁智玲
佳成网-佳成网官网-专业股票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网站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