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春的作品《静默如谜》展览现场。
\n“海龙屯的树是歪的”,2024年第二届遵义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期间,某个失眠的清晨,我躺在山间草地上,看第一缕阳光勾勒出树梢两只穿梭的飞鸟,闭上眼时,这句话突然浮现在脑海。
\n贵州旺盛的野生生命力,让这里成为全国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试验场,也是我近年独自旅行与充电的首选地。如同当地的羊肉粉与烧烤,既保留市井烟火气,又在全国美食版图中占据独特地位,这片土地的艺术生态同样呈现出兼容并蓄的活力。当贵阳羊肉粉的市井智慧遇上策展人的艺术实验,当黔味烧烤的包容性碰撞展览空间的局限性,一场关于青年艺术生态的味觉实验正在展开。
\n作为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的重要延伸,青年策展单元由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发起,交由贵州青年策展人陆昱统筹。该单元每年邀请4位不同城市的青年策展人进行群体策展,2024年受邀的有大连的朱晓兵、四川的杨静、贵州的王一丁和来自重庆的我;2025年则迎来沈阳的韩菲、河南的付、湖南的杨抒怀与贵州的秦竩。贵州作为展览主场,每年为本地青年策展人保留一个名额,足见组委会对本土艺术生态的殷切期待与大力扶持。
\n两届青年策展单元的核心空间均设在海龙屯土司小镇的多媒体数字展厅。作为参与者,在亲历第二届展览后,我认为这是一场兼具策展实践与空间再造的完整实验——空间尺度开合有序,原始属性留存的多样可变状态为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n付锐策展的《记忆像素》展览现场。
\n青年策展单元是一碗“羊肉粉”
\n陆昱兼具贵阳美术馆展览工作经验与青年艺术交流实践背景,曾推动贵阳青年影像艺术生态研究所及《众生》品牌展等项目。这种双重经历让他既具备专业策展能力,又深谙青年艺术形态,本是青年单元总策展人的合适人选。但脱离美术馆的严谨体系后,他在群体策展中却出现了些许失衡。
\n2025年单元主题为“盲盒”,据陆昱介绍,他在与受邀策展人沟通时,甚至未详细审阅展览效果图。这既是总策展工作的疏漏,也源于对青年创作者的过度信任,最终使“盲盒”主题沦为缺乏统筹的“自行取乐”。
\n我曾问陆昱一个选择题:让更多外地创作者到本地交流,或者逐步建立贵州本土青年艺术形态的实验模型。他倾向于后者。若受邀策展人皆具备成熟经验与把控力,不看效果图或许能赋予足够创作空间,成就一场有趣的实验。但现实是,受限于策展人成长阶段、筹备周期、空间认知不足等因素,实验路径未能达到预期。
\n另一种路径是“强策展”——总策展人以命题或核心脉络统筹,凭借控制力与信任度实现展览呈现。但这容易偏离“构建青年艺术生态在展览现场的实验模型”的初衷。
\n如同调制一碗地道羊肉粉,总策展人需平衡汤底(核心理念)、食材(策展人资源)与火候(执行节奏)。希望陆昱能在实验场中找到具身认知(主体与环境的情景化感知)与形式制造(物理呈现的心理传达设计)的平衡点,熬出醇厚绵长的“青年策展羊肉粉”。
\n刘人宾的作品《因火而生》展览现场。
\n贵州的烧烤:万物皆可入炉
\n策展人如同厨师,既能在米其林餐厅精雕细琢,也能在街边摊应变自如——在满足多方期待的同时拓展艺术边界,才是对生态负责的专业态度。而海龙屯的实践让我看到第三种可能:策展人可以像贵州烧烤,兼容万物食材,却考验对火候与调味的精准把握。
\n面对原始空间架构、多样尺度与材质局限,缺乏空间思维与执行经验的策展人往往无所适从。付锐策划的《记忆像素》便是典型案例。首次独立策展的他,面对多样性的展览空间,在脉络叙事、主题确立、作品呈现上都显吃力。空间优势未能转化为场域能量,琐碎的呈现暴露出实验性策展需警惕的问题。但这种突破平面展示的尝试,已显露出付锐在过往展览长期观察积累的思考深度。
\n优秀的烧烤师傅懂得依食材特性调整技法,策展人也应根据空间与作品特性灵活应变。未来青年策展人需强化场域构建能力,让空间与作品产生化学反应,如同烧烤让不同食材释放独特香气。
\n吃羊肉粉或烧烤时加不加蒜,是关乎风味平衡的选择。青年创作中,形式与内核的配比同样如此。近年来公共空间的装置化与流量化设计,让不少创作者陷入“形式制造”的迷思,本届单元亦显现此类问题。
\n韩菲所策展览中刘人宾的《因火而生》与秦竩所策展览中李新春的《静默如谜》,现场呈现的“缺失”与“过剩”恰成有趣对照。前者尝试以火灾现场遗物拓展呈现维度,却因物件不足导致场域临场性缺失,如同少了关键调料,风味单薄;后者用水泥、钢筋、青苔等构建场域,虽实现媒介转换的深度探索,却因手工呈现过度强势削弱了摄影本体话语权,恰似大蒜抢了食材本味。
\n刘人宾深耕消防系统,常深入火灾现场,此次跳出传统新闻摄影模式进行场域再创作,这份思维转变值得肯定。《因火而生》虽已引入火灾遗留物件,却因数量不足,难以支撑内核所需的场域临场感,导致作品语言与内核转换稍显单薄——这种探索方向倒是值得期待。
\n李新春的《静默如谜》则走向另一极端。潘瑞全以水泥、钢筋等手工构建的场域,可称影像媒介转换的优质范例,却也因形式过度强势,让摄影本体话语权被侵蚀。形式的“过度成功”反而造成失衡,使得内核未能与呈现深度融合,最终陷入“形式盖过内容”的困境。
\n两组作品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媒介转换与场域构建必须锚定内核表达。创作者与策展人须想清楚:是让材质转换辅助内核落地,还是精简元素聚焦创作脉络?这种取舍是试错的必然,更是青年艺术生态成熟的推力。
\n而更本质的问题或许是:媒介转换该如何服务于作品升级?是追求像素化传播的热闹,还是立体场域的深度表达?当呈现元素与作品本身形成张力时,如何让形式成为内核的延伸而非替代?这正是值得持续追问的创作命题。
\n未来的试验场:
\n从“厨师”到“施工队”
\n青年创作者不妨以“施工工人”的姿态,从创作初期就将媒介转换与场域构建纳入核心路径。期待海龙屯成为培育这种“实验性展览”的沃土,让更多青年策展人与艺术家在这里完成从“实验”到“成熟”的蜕变,让野生生命力绽放出更多元有序的光彩。
\n当我们在海龙屯的数字展厅里摆开策展的“烧烤架”,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与创意,更是对艺术本位的坚守。正如贵州羊肉粉与烧烤的精髓,不在于食材的昂贵,而在于时间沉淀的经验工艺——青年策展人的未来,正藏在这种对本土生态的耐心培育中。或许某天,这座山地城堡会酿成中国青年
\n策展最独特的“味觉标本”,成为更多优秀青年策展人和艺术创作者的成长试验场,让每一次实验都成为青年艺术生态样本的鲜活注脚。
\n(原文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5年7月22日第3版)
\n
佳成网-佳成网官网-专业股票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网站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