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天路
\n文/王承军
\n重庆石柱大堡梁风电场,有一段被誉为“云端天路”的刀背梁公路,险如刀锋,在霞光和流云的浸染下美如仙境。朋友多次邀我去领略那段人与自然合力打造的“顶峰”之作,却一直未能成行。直至前不久,才有幸目睹“云端天路”真容。
\n出发前,朋友叮嘱:“刀背梁可不是普通的路,驾驶一定不能分心。”我并未把朋友的提醒当回事,一脚油门,便驶向刀背梁。
\n刀背梁在七曜山上,是一条悬挂于六塘乡至大风门的山脊公路。这条山脊最高峰1800多米,最低峰约1500米。山脊两侧是笔直陡峭深不见底的悬崖,仿佛被巨斧劈开一般。从空中俯瞰,这条“天路”犹如一把刀架在山脊上,行云流水般穿过连绵叠嶂的山峦,直通云雾深处。
\n上山的公路斗折蛇行,脚在油门和刹车间不停游移,方向盘握得能拧出水来。当那些托着“家当”的摄影爱好者或露营小年轻们骑着摩托几乎贴着车身呼啸而过时,吓得我一身冷汗,嘴里还不忘冒一句“你娃猫杀”。此时,我才明白朋友先前的提醒并不多余。
\n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也从凉爽转为清寒。车窗外,呼啸的山风仿佛找到了归宿,性格不再暴躁。远处,白色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缓缓旋转,像巨人的手臂轻轻舞动。朋友说,这就是大堡梁风电场,而刀背梁公路正是为建风电场而修的。
\n站上海拔1823米的观景台,放眼望去,初夏的刀背梁,褪去了春日的姹紫嫣红,换上一身葱郁的绿装。蓝天如洗,青山如黛,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深吸一口气,胸腔里仿佛灌满了绿意,整个人都轻盈起来。而散落在山巅的风电机组,阳光穿过它旋转的白色长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碎金洒落。山岚顺着山脊流淌,宛如融化的碧玉,为这片峻峭之地增添了几分静谧。
\n朋友指着最窄的一段路说,那就是刀背梁公路中最险的“刀片天路”,最窄处仅五米左右宽,旁边就是悬崖。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说行驶在这样的路上,需要驾驶员足够的勇气和胆量,那么修这条路,则需要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更大的气魄与智慧。
\n常言说,最好的风景往往留给攀爬到顶峰的人。我们稍作休息,徒步向群山之巅挺进。在朋友的娓娓道来中,我知道了刀背梁的前世今生。
\n原来,在大堡梁风电场建设之前,刀背梁就是一条普通山脊,长年山风肆虐。2015年为建风电场,方便设备运输,决定在山脊修一条路。然而,七曜山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势起伏大,悬崖峭壁多,山脊宽窄不一,建设难度非常大。刀背梁公路全长不到20千米,最窄处只有5米左右。公路的最高峰与最低峰落差竟达250米。其中,最险要的一段路就是大堡梁风电场内那长约1.5千米的“刀片天路”。我曾在《中国电力报》看到,据说为了贯通这段路,工人们花了整整7个月时间。贯通后还必须对山脊再“削”平作降坡、填埋处理。即便如此,仍有两处路段宽度不足4米。山高路险挡不住工程师们的智慧,通过多次论证,工程师们决定用混凝土和钢筋浇筑制作长,6米、重约11吨的预制梁,像铺铁轨一样铺在已有路基上。这种工艺不仅大大缩短了工期,还节省了筑路成本。路虽然通了,但险要的“刀片天路”和20多吨重的巨型风机部件,却让现场探路的司机们望而却步,承运公司不得不放出“英雄帖”。后来有一位胆大心细走南闯北的老师傅出面揭榜,最终在两台挖掘机的牵引、三台装载机的助推之下,如履薄冰通过了这段“天路”。
\n在推进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国网石柱供电公司功不可没。他们组织精兵强将,用最短的时间新建一条长约27.5千米的110千伏线路,通过这条线路成功接入220千伏南宾变电站,确保了大堡梁风电场如期投产,并将20台风机年产约2.2亿千瓦时的上网电量安全稳定输送至千家万户。
\n在观景平台,我们遇见了一位背着蜂蜜、黄精等土特产到集市售卖的老大爷。他告诉我们,这条因风而建的刀片公路,不仅解决了周边四个乡镇、十多个村子的出行难题,还打通了山货外销的通道,为当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过去困在山里的黄连、天麻、方竹笋及猕猴桃等农产品,现在通过这条山路走向了城里人的餐桌。到了夏季,前来纳凉避暑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农家乐得提前预订。曾经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如今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楼,山坡上牛羊成群、蜂箱成排、黄连成片,满眼一派勃勃生机。
\n下山路上,夕阳亲吻着山风,把最后的残章均匀地铺在刀背梁上。擎天而立的风机与暮色中的苍穹遥相呼应,旋转的扇叶如一位口技高超的艺人,时而发出羌笛般悠长的乐音,时而如风在诵经,又像山在吐纳。举手投足间,尽显白色巨人的力量和风度,定格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n版面欣赏
\n
佳成网-佳成网官网-专业股票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网站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